媒体报道
VOCs监测市场规模将破450亿 这一场蓝海盛宴如何参
近年来风头正劲的大气污染防治板块不断向精细化、效益化纵深发展,撞击出了更多的市场可能性。VOCs监测也由此成为新的战场。
在蓝天保卫战持续向纵深挺进的同时,导致臭氧污染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VOCs)关注度正逐渐提高。VOCs即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也是我国当前区域复合型空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之一。VOCs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中已被列入重点污染物排放指标。VOCs的治理划分为源头减排、末端治理、VOCs监测和第三方服务等细分领域。
根据生态环境部估算的数据:VOCs人为源包括移动源和固定源,固定源中又包括生活源和工业源等。在大部分城市,人为排放的VOCs远高于自然源,主要来自固定源燃烧、道路交通、溶剂产品使用和工业过程。截至2020年4月,全国共有120余个城市开展了VOCs监测,其中60余个城市开展了自动监测且大部分与总站联网。
在现行的42项固定源排放国家标准中,涉及VOCs排放控制的有14项,共有约78种VOCs指标。顶层设计不断推进的同时,多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VOCs响应力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且标准往往相对国家标准会更高。但与除尘、脱硫和脱硝等传统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相比,VOCs治理行业还处于发展起步的新兴行业。
按照化学结构的差异,VOCs包括十多类、成千上万种有机物。其废气治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处理对象多,不同行业治理技术差别较大,不同行业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VOCs浓度范围变化大、活性差异显著、成分复杂、种类多,难以采用一种方法对所有化学物质进行准确监测。前述原因也造成监测起来相对于其他单一品种的大气污染物难度较大,在进行监测时需要较高的可测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由于VOCs工业源监测对象往往具有高温、高压、高浓度等特点,现有的监测设备多数无法满足直接进样分析的要求。甚至VOCs的浓度、排放有机物物质的不同所需的治理工程设计路线也都不一样,治理工程设计呈现出较强的定制性。传统监测技术设备、小范围监测系统不能从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达不到监测目的,无法解决VOCs排放底数不清的问题。市场上VOCs在线监测仪品牌众多,差异较大,很需要从框架角度给VOCs仪器选择明确的指导。